当今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就是高新技术产业,为此,制定和完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特别是其中的产业组织和技术素质政策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新课题。
高新技术产业组织政策是研究高新技术产业中各组织关系结构的政策。不同的产业组织结构或企业关系结构对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建立面向市场,不断地采用高新技术、降低组织内的费用、实施高效的经营和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组织结构。为此,高新技术产业组织政策的重点应是:(一)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组织形成规模经济,可以使单位投入获得更大的产出,提高内在经济效果。同时,随着高新技术组织的规模扩大,其相应的产业规模也随之扩大,从而又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组织降低能源消耗、运输等费用提供了条件,客观上提高了外部经济效果。透视企业的规模结构,可以考察产业组织能否获得这一规模经济效果。据调查,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很小,众多分散的小企业也难以形成产业合力,很难与国外上百亿或千亿元的大型跨国集团抗衡。为了形成最低的规模经济,政府在审定准入的高新技术企业时,应适当考虑企业一定的规模条件。例如,当设计生产能力的规模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可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并享受一定的优惠条件。(二)形成有效的市场结构。应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组织的特点、垄断与竞争状况以及进入壁垒方面,考察产业组织中的市场结构。产业政策对市场结构的安排主要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一是垄断和进入壁垒森严的产业结构;二是非垄断和进入壁垒障碍较少的产业结构。若从进入壁垒的条件看,高新技术产业的壁垒较多、进入有一定的障碍,主要表现在进入的企业要具备高新技术人才和高新技术专利权、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大。
在制定高新技术产业组织政策时,应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不同市场结构的制度安排,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不同的高新技术项目及其相应的产业看,对不同的高新技术产业应采取不同的市场结构政策。对于维护国家安全、需要集中足够的财力予以支持的项目及其相应的产业,如国防高新技术和空间科学、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应采取一定的垄断和非竞争政策。对于民用、宜于分散投资的高新技术项目及其相应的产业,如医药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等高新技术,应采取非垄断和完全竞争的产业政策。对于需要适当集中财力、适当分散投资的高新技术项目及其相应的产业,如光电电子和光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应介于垄断和非垄断之间,实行不完全竞争政策。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最终是由高新技术产业技术素质状况决定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素质政策包括开发研究政策和技术装备政策。政府有关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制定技术素质政策:
(一)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大力培养和引进高新技术人才。高新技术企业是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主体,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战略中,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持续经营的关键。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一项重要的责任是改善培养、吸引高新技术人才的外部环境。对于研究开发人员,政府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改善条件、引入激励机制,培养和引进急需的高技术人才:一是鼓励并扶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设置或研究高新技术前沿学科的专业,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联合培养高新技术复合人才;二是把引进智力与输出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科技和劳动部门应制定上岗认可制度和继续培训制度。
(二)面向市场的科研机构政策。科研机构作为研究功能的组织,其市场目标与技术子系统、价值子系统与管理子系统及其外部的环境系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政府制定高新技术科研机构政策的目的是加强上述联系,克服这一领域的“市场失效”,发挥科研机构“领头羊”的作用。高新技术科研机构政策要研究高新技术企业与科研机构以什么样的所有制模式、人员配置模式和管理模式更有利于两者合作,更有利于提高研究机构迅速适应市场的开发研究能力。高新技术科研机构政策还要研究政府如何更好地为各种科研机构提供高新技术供求信息、技术信息,尽量避免各种科研机构分散的重复研究。对国家重点攻关的高新技术课题,政府应协调各研究机构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联合攻关。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装备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装备状况一定程度地反映了企业技术素质水平的状况。一般来说,企业技术装备程度高,生产手段的技术含量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也较高。但随着人力资本予以计量和确认,其智力资本构成占总资本的比例会越来越大,以单纯的人均固定资产价值含量就难以考核产品的价值含量。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代表创新能力的人力资产为主要形式的智力资本跃居主要地位。因此,应把技术装备程度与产品的智力资本构成水平等结合起来,建立评价企业技术素质的标准。